邱国正1953年出生于台北,出身军人家庭,他自幼耳濡目染军旅文化,1976年从台湾“陆军军官学校”毕业,进入陆军服役,从基层排长干起,历任连长、营长、装甲旅旅长。1990年代,他晋升为高级军官,参与台军“精实案”规划,负责裁减冗员、优化编制。 2000年代初,他进入台军高层,主导“精进案”,将台军总兵力从60万削减至30万以下,试图打造精干的常备部队。2016年,他成为近年台军转型的关键人物。 他上任时,台军面临兵源短缺、装备老化等问题。他力推“精粹案”,进一步将现役兵力压缩至21.5万,同时提出“全民防卫”理念,强调后备动员的重要性。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,台湾地小人少,唯有依靠庞大的后备兵力才能弥补常备军的不足。 台军现役总兵力约21.5万,包括陆军10万、海军4.1万、空军3.5万,以及少量文职和后勤人员。这一规模在全球中小型经济体中名列前茅,足以跻身世界前20。然而,面对潜在的军事压力,21.5万兵力远远不足。 台军因此设计了超大规模的后备动员制度,宣称岛内列管后备军人高达238万,战时一周内可将总兵力扩充至260万。这一数字与印度军队(现役145.5万、后备115.5万)的总规模几乎持平,而台湾人口仅2340万,印度却有13亿,动员比例之高令人瞠目。 以台第六军团为例,这支负责台北、新北等核心区域防卫的主力部队,平时仅有3.5万人,编有1个机械化步兵旅、2个装甲旅、2个地区指挥部、3个甲种后备旅,外加炮兵和防化兵等支援单位。
战时动员后,军团将新增1个打击旅、10个乙种后备旅、8个丙种后备旅和2个宪兵旅,兵力增至20万,作战单位从8个扩充到28个。这一扩张速度堪称惊人,但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。 岛内媒体曾报道,部分后备旅的装备仅限于T65步枪和少量轻武器,重型装备如坦克和火炮几乎无从补充。
军官短缺同样严重。甲种后备旅尚有现役军官支撑,但乙种后备旅需从军校抽调教员和学员,丙种后备旅则几乎全靠临时征召的退伍人员担任指挥官。这些临时军官缺乏实战经验,指挥能力堪忧。 训练质量是另一大短板,台军的后备兵每年仅接受5至7天的教召训练,内容多为队列操练和基础射击。岛内智库指出,这种训练强度远不足以应对复杂战场需求。 现役部队的训练也问题频出,部分单位因安全顾虑减少实弹训练,导致士兵连基本射击精度都难以保证。台军尝试延长教召时间至14天,但因预算限制和士兵参与度低,效果不佳。
台军曾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后备动员演习,试图验证260万兵力的可行性。结果却暴露出一系列问题:征召率仅六成,装备到位率低,指挥系统混乱。岛内媒体报道,部分后备兵领取的装备仅为老旧步枪和过期军粮,缺乏车辆和重武器支持。 演习中,后备旅的任务是模拟防守滩头阵地,但因组织不力,任务完成度低,引发广泛批评。 邱国正于2024年初因健康原因卸任,卸任前,他最后一次视察部队,强调“全民防卫”的重要性,但语气中难掩无奈。
新任上台后,面对预算削减配资app,动员计划进一步缩水,教召时间恢复至7天,志愿役军官计划因招募困难而搁浅。岛内民众对“260万大军”多持调侃态度,社交媒体上流传着“枪不够分配资app,拿竹枪上阵”的段子。 台军的后备动员体系,依旧停留在纸面上,成为岛内民众茶余饭后的笑谈,折射出台军改革的困境与无奈。 参考资料 台湾地区军队简介
广升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